close

失眠的行為療法     撰文/郭璨銘

文章同步刊載於--"http://chiu.2fh.co/index2.html"的健康專欄


失眠的人不在少數,原因不外乎情緒因素、環境因素與原發性失眠等,並非每個失眠的人都需要使用安眠藥,可採取一些行為治療法來改善睡眠問題,以下就為大家介紹幾種常用的睡眠行為治療法:

一、刺激控制法(Stimulus Control Therapy):躺在床上卻怎麼也睡不著,若硬逼著自己入睡,會加重失眠的焦慮感,使得躺床、清醒、焦慮產生不好的連結。因此,我們藉由改變睡眠環境以減少對失眠焦慮連結的方法,就叫「刺激控制法」。簡單來說,躺著仍然睡不著時,就應該要離開床舖,轉移自己無法入睡的注意力,做一些放鬆心情的活動,等到有睡意的時候再上床睡覺;若還是睡不著,就再起床,反覆先前放鬆的動作,讓睡眠環境、放鬆與想睡覺結合在一起,慢慢達成躺床就會想睡覺的目標。


二、睡眠限制法(Sleep Restriction Therapy):對失眠的人而言,常常花了很多時間躺在床上,但真正睡眠的時間卻沒那麼長,導致睡眠效率不佳的情況。所謂"睡眠效率"是指真正睡著的時間除以總躺床的時間得到的百分比。因此,我們藉由提升睡眠效率,來改善失眠問題的方法,就叫「睡眠限制法」。如何去做?首先,須紀錄一週的睡眠日記,記綠一星期裡自己真正睡著的時間與總躺床的時間,接著計算睡眠效率,然後依據睡眠效率調整每週躺床的時間,逐步改善睡眠效率與失眠問題。調整方式如下--

1.睡眠效率>90%--下週躺床時間增加15~30分鐘
2.睡眠效率<85%--下週躺床時間縮短15~30分鐘
3.睡眠效率85~90%--下週躺床時間則維持現狀不調整


三、逆向操作法(Paradoxical Intention Therapy):許多失眠的人都會遇到越想要快點睡卻睡不著,花盡心思,用盡力氣,怎麼還醒著?產生對睡眠的恐懼與焦慮。因此,我們藉由反向操作的方式,來誘發睡意的方法,就叫「逆向操作法」。也就是說,既然你對睡眠有明顯焦慮,那麼就不要一直想著睡覺這件事,反而刻意讓自己保持清醒,別讓"擔心自己睡不著"佔據整個腦袋瓜,想一些讓自己心情愉快、放鬆的事,減少對睡眠的恐懼與壓力,進而萌生睡意,解決睡不著的問題。

arrow
arrow

    K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